印象传媒

神舟十三号回家进入倒计时

发表于:2024-05-20 作者:印象报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5月20日,神舟十三号回家倒计时王亚平跳着绳子"起飞"了,"高兴得回家前就要起飞了"……这几天,"'宇宙出差三人组'回家前在做什么? 》的插曲。 的视频引起了关注,"欢迎来到三位英雄的家! "发表了评论。2021年10月16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天和核心模块,成为第二批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中国宇航员牵动着中国人的心。 在为期约180天的太空行走中,他们在地面科技人员的支持下,圆满

神舟十三号回家倒计时

王亚平跳着绳子"起飞"了,"高兴得回家前就要起飞了"……这几天,"'宇宙出差三人组'回家前在做什么? 》的插曲。 的视频引起了关注,"欢迎来到三位英雄的家! "发表了评论。

2021年10月16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天和核心模块,成为第二批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

中国宇航员牵动着中国人的心。 在为期约180天的太空行走中,他们在地面科技人员的支持下,圆满完成了两次开船活动、两次"天宫教室"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了许多科技试验和应用项目。 现在他们紧张有序地准备宇宙飞船返回,按计划于4月中旬出发回家。

整理房间、收拾行李、锻炼身体、"关灯锁门"……三名宇航员为返回地球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宇宙"出差"即将结束,3名宇航员依然"无暇"。 这几天,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整理包,加强身体锻炼,为返回地球做好万全的准备。

"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前,要完成清点物品、移动物资、保持室内环境全面清洁、清理打包下行物品等几个重点工作。 "据宇航员中心航天医学工程综合室副主任翟志宏介绍。

刚进入空间站的时候,三名宇航员非常辛苦地"拆快递",从宇宙飞船上运来了很多生活用品和实验设备,还布置了空的"小房子"。 回家之前,他们需要"把东西放回原位",并尽量让室内环境恢复原状。 健身器械、实验用品、维修用品等都需要重新包装,放回指定位置。 另外,他们在神舟十四号飞行机组后,为了"无缝"地在轨道上生活,必须盘点剩下的物资。

"行李"整理完毕后,航天员将进行"大扫除",全面清洁和维护飞机内环境,"拿走"垃圾,抑制空间站组装体内微生物的生长。

必须同时"照顾"空间站和自己。 长期处于宇宙失重环境下,人体会出现肌肉萎缩、骨质流失等问题。 为了缓解这些情况可能带来的危害,宇航员每天锻炼身体,在返回前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加快适应性调整。 宇航员的各项动作都有科学的设计方案,宇航员地面中心失重生理效应防护小组根据3名宇航员的实时身体状况,提供"训练处方"。

尽管技术成熟可靠,但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的旅程仍然具有挑战性。 宇航员必须熟悉整个返回过程的必要操作和应急预案,并认真检查飞船返回飞船,确保"座驾"各系统正常工作。

去年神舟十三号发射完成后,验证了高速交会对接技术,大大压缩了宇航员进入空间站的时间。 目前,神舟十三号在结束6个月的轨道停留后,将首次采用高速返回技术,使宇航员能够更高速地返回地面。

"神舟十三号在执行返回任务时,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方案,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器系统项目技术副经理邵立民告诉记者,以前返回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这次载人航天器的地面返回时间将大大缩短,宇航员的舒适度将得到提高。

宇航员们还将重新检查飞机上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在空间站设置无人飞行模式,以便在下一个搭乘小组进入之前,"宇宙之家"能够稳定地在轨道上运行。 出发前,航天员将关闭空间站内各舱门,从核心模块返回神舟十三号飞船,坐稳后系好安全带,检查宇航服气密性和设备完好性。 准备好了,他们就要踏上回家的旅途了。

两次舱外活动圆满成功,在轨道科学上的实验成果非常丰富

开展两次舱外活动,开展多项科学实验……六个月在轨生活转瞬即逝,三名航天员工作充实,收获颇丰。

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舱外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配合,圆满完成舱外活动所有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模块,舱外活动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载人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也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组团首次出舱活动,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与的出舱活动。

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航天员将大力配合,舱内外密切配合,相继完成机械臂悬挂装置和适配器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任务,进一步验证我国新一代舱外服的功能性能,涉及航天员与机械臂的协同工作能力和舱外活动

一个多月后,2021年12月27日0时5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再次不负众望,历经约6个小时,圆满完成了第二次舷外全景相机升降机、舷外工作点安装及相关工作效率验证、行李搬运验证等所有既定任务

本次舱外活动进一步验证了核心模块气闸舱、舱外服、机械臂的功能性能,评估了舱外活动相关技术、舱外航天员合作与天地合作能力,为后续舱外活动积累了进一步经验。 据了解,舱外工作的实施已成为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工作的常态。 此后,中国宇航员将开展更多次数、更复杂的舱外活动,为顺利完成空间站建设和稳定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活跃在船外,室内也有"真骨顶"。 空间站建设的目的之一是建立太空实验室,这意味着地球上的实验室可以移动到太空。

"神舟十三号的任务是基于神舟十二号完成二十多个科学实验。 "。 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这些实验涉及航天员健康监测新技术、科学新知识新发现等。

宇宙的失重环境,为人类开展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据中国空间站介绍,中国在神舟十三号乘组入轨期间,首次建立了空间条件下细胞的长期培养体系和细胞模型。 利用这种体系和培养模式,科研人员完成了一些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实验。

"神舟十三号进入轨道期间,我们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人体尿液中的肾上皮细胞,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具有多种功能的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我们编辑了荧光蛋白,看到了细胞收缩中钙信号闪烁的过程。 "李莹辉说,这是人类首次在失重条件下观测心肌细胞收缩过程。 利用心肌细胞对重力敏感的特性,科学家根据宇航员在轨道实验中观测到的情况,比较心肌细胞在重力条件和失重条件下的收缩过程和特征,更好地了解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了解失重情况下心血管变化的特点,同时也为大众健康、人类再生和衰老提供了非常好的实验模型,包括人类长寿和心脏病的发生等。 "李莹辉说。

另外,借助中国空间站和神舟十三号,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皮肤干细胞在长期失重条件下的悬浮培养实验等。 专家表示,开展这样的细胞空间实验,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生命,突破自身。

"天宫教室"播撒科学种子,航天科普常态化

当地时间4月9日,"天宫问答"--中国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与美国青少年交流活动在驻美国大使馆举行。 美国青少年就宇航员们的太空生活提出了各种异想天开的问题,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分别作了回答。

得益于天地通话技术的发展,常驻太空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天地交流"已成为宇航员生活的常态。 在地面支持下,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利用工作训练间隙参加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举办中国人首届天宫画展,与广大青少年开展天地交流,开展独特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在中国科技馆地面主控级大屏幕上,实时视频从围绕蓝色地球飞行的空间站,变成了宽敞清洁的空间站核心模块。 黄色的陀螺旋转着出现在镜头里,响起了王亚平的声音。 "太空探索一直在进行。 随着不断旋转的陀螺,我们从神舟十号任务进入了空间站时代。 欢迎来到天宫教室! "。 王亚平向同学们打招呼,有趣地介绍了周围的"舒适的乘车环境"。

在最高的地方上课,在最深的地方也播种科学种子。 2021年12月9日,"天宫教室"第一课正式开课。 这是时隔8年,中国宇航员再次上太空课,也是中国空间站太空课"首秀"。 在约60分钟的课堂上,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介绍了空间站工作的生活场景,展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不可思议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3月23日,"天宫教室"再次开课,三位"太空教师"以天地交流的形式示范实验,介绍和展示空间科学设施。

中国空间站是国家航天实验室,也是重要的航天科普教育基地。 充满异想天开的太空课程,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中扎根。

"今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载人航天科普活动也将常态化开展。 "天宫教室"是我们要重点打造的科普品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中国空间站条件和天地通信保障条件都很好,航天员与地面交流、开展科普活动将成为常态。

各方期待英雄凯旋,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两个乘组飞行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作出了卓越贡献

"着陆地点坐标、东经10004'……"阵地指挥部通报了着陆地点坐标,5架直升机、18辆搜救车辆分别从临时空地集结点出发,前往各自的等待区域。 第四次坠落地点预报后,空中分队折叠飞行,相继到达着陆地点并依次着陆。

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第三次进行全系统综合演习的场景。 目前东风着陆场所有搜救力量已经进场,各大系统将进行系统训练,组织系统间匹配练习,然后进行多次全系统综合演练。 针对神舟十三号返回新模式,东风着陆场搜救回收大队采取多种措施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神舟十三号任务,航天员在轨六个月,长期在轨。 我们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在地面医监医疗保险保障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通过综合演练完善方案和预案,提高了完成任务的能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经理卞韩城说。

万事俱备,只等三个宇航员平安回家。 对于神舟十三号"三人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他们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良好,4月中旬返回地面,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结束。

2021年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成功完成了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五次飞行任务。 今年是空间站建设决战决赛年,根据任务安排,完成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货物运输补给、载人飞行等6次飞行任务,完成空间站轨道建设,建设轨道稳定运行的国家航天实验室。 目前,在空间站建设阶段执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进行任务训练。

周建平表示,神舟十四号飞船今年发射后,宇航员将在轨道之间迎来两个实验室的到达。 到今年年底,神舟十五号宇航员将飞往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宇航员前往"会师"宇宙。

"这将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时刻。 届时,由3个船舱、2艘载人航天器和1艘宇宙飞船组成,总质量近100吨,载有6名宇航员,搭载空间生命和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多种先进实验装置的中国空间站将呈现在世界面前。 "周建平说。

6个月来,是目前中国宇航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高纪录。 未来6个月将是中国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

星河闪闪发光,人们期待着英雄的凯旋。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两个机组的飞行,为空间站的关键技术验证做出了卓越贡献。 "周建平表示,根据目前飞行结果分析和初步评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全面满足工程技术要求,主要功能性能指标均超出设计目标。

2022-05-12 13:28:4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