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传媒

结盟大院大所,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动能

发表于:2024-05-05 作者:印象报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5月05日,结盟大院大所,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动能通过共建研究院模式,一方面解决前沿技术、基础技术的高度问题,即科技创新的"顶天";另一方面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顶尖人才的集结盟大院大所,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动能通过共建研究院模式,一方面解决前沿技术、基础技术的高度问题,即科技创新的"顶天";另一方面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顶尖人才的集聚问题,即科技创新的"立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托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理想状态就是做
结盟大院大所,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动能通过共建研究院模式,一方面解决前沿技术、基础技术的高度问题,即科技创新的"顶天";另一方面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顶尖人才的集

结盟大院大所,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动能

通过共建研究院模式,一方面解决前沿技术、基础技术的高度问题,即科技创新的"顶天";另一方面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顶尖人才的集聚问题,即科技创新的"立地"。

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托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理想状态就是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但事实上,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或者行业自身,很难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相比国内很多城市,苏州丰富的大专院校、科研所资源为补齐这块"短板"给出了多选答案。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多年来,苏州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以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即俗称的大院大所)为技术依托、产业化为目标,多方参与、多种形式联合建设研发机构的新机制和新模式。通过共建研究院模式,一方面解决前沿技术、基础技术的高度问题,即科技创新的"顶天";另一方面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顶尖人才的集聚问题,即科技创新的"立地"。到去年底,苏州已与238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建成各类政产学研联合体1870个。特别是分布在10个区块上的94个产学研创新载体,更是成为提升苏州各地发展的创新源。"十二五"以来,苏州与高校院所开展的合作项目达13566项,项目总经费超过26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苏州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结盟大院大所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容,即能够切实解决人才、技术、载体、机制等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科技创新的源动能。从苏州已有的探索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形成了四种共建模式。第一阶段,以办学为主,引进高校、培养人才,并从政策上对培养出的研究生给予奖励,逐步吸引了一大批高校来苏办学,为苏州打响了教育品牌高地、储备了人才基础,对之后创新载体建设、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二阶段,以2006年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筹备为标志,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逐步成为主流;第三阶段,就是目前,在国家层面上,从过去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为跟跑、并跑甚至某些行业领跑。譬如,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于2008年落户苏州高新区以来,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00余项,承担各类项目近300项,已经成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成为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重要"生命力"所在。

与此同时,四种共建模式逐步迸发活力:一是通过产学研重大创新资金立项建设,主要定位科技成果转化,这种模式占绝大多数;二是院校、孵化机构、创业投资与地方产业结合模式,推动产业与人才集聚;三是企业为主导与院校合作共建,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四是以教育、培训为支撑,承担培养研究生,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

结盟大院大所形成的本土化载体,正在吸引更多高端人才集聚苏州,从而带动产业创新发展。资料显示,纳米所助推了苏州纳米产业发展,医工所助力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壮大,还有昆山的小核酸产业,吴中、相城、昆山、吴江等地的机器人产业,这些全新产业都是通过这些平台和载体从无到有集聚起来,优化了苏州的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层次。再加上,苏州推出的创新政策"大礼包",这些创新源将共同构建起苏州独特的创新生态,为苏州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动能。

□苏报评论员金根

2022-05-12 03:28: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