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传媒

救助“兜底”温暖困难群众

发表于:2024-04-29 作者:印象报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9日,救助"兜底"温暖困难群众□一 言近年来,我市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民政救助工作扎实推进,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本报6月23日报救助"兜底"温暖困难群众□一 言近年来,我市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民政救助工作扎实推进,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本报6月23日报道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防线,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
救助"兜底"温暖困难群众□一 言近年来,我市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民政救助工作扎实推进,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本报6月23日报

救助"兜底"温暖困难群众

□一 言

近年来,我市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民政救助工作扎实推进,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本报6月23日报道

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防线,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组织服务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保障法制化、实施程序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生活,兜住了民生基本底线。

对困难群众进行救助是社会文明的必然选择。俗话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在社会中,没有人能保证一辈子都会顺水又顺风,不需要社会的任何帮助,一旦发生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那么向社会寻求帮助是唯一的出路。为此,古代有赈灾救济,现如今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救助起到了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作用。但也应当看到,并非每一种保障制度都能覆盖到每一个家庭和个人;这些制度的保障力度不够,有些遭遇重大变故的家庭或个人,即使获得了相应制度的保障,仍然无法走出困境。因此,笔者认为,社会救助网络要织得更牢、网底变得更宽,困难群众的生活才能更有保障。

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和财力的稳定增长,使我们有能力、有底气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社会救助投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效能。通过十几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临时、重残、教育和特困等专项救助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互助和精准扶贫为辅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组织服务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保障法制化、实施程序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这是民生之幸,也是民生之福。当然把好事做好、做到位,我们还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探索和创新,比如深化政府主导、民政主办、部门协助、社会参与的新机制,强化政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引导和实现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构建综合社会救助体系。

要建立社会救助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健全社会救助运行机制,保证各项救助政策的落实,形成社会救助工作合力,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组织体系与救助工作的专业化。其次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多方面、多渠道、多元化地筹措社会救助资金,同时要管好、用好救助资金,及时主动地给困难群体提供救助,让"善政"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要保障社会救助的公平性,确保需要救助的人获得及时救助。比如,像我市一样,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全市8个镇(区、街道)民政办均配备社会救助专职人员,各村(社区)也确保有一人专门负责社会救助工作,定期开展调查排摸,对陷入困境的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切实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这不仅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更是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

2022-05-12 03:28:53
0